Tuesday, August 2, 2011

大佛口


請往 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articles/758241

講起地方/街道等名字的來由,可出現很多爭拗的地方,各樣的說法,只要有其支持者認同,來源已不是重要,官方文字記錄不會去証明名字的來源,只會確實那處叫什麼名字,就算是一條街名,叫法及寫法都會因時代而變典,如德忌笠街、德己立街等等,這算是香港的不中不西,糊里糊塗的文化吧!
就說說大佛口這地方何以叫大佛口。

  



   《6,70年代大佛口一帶

《大佛口》只是坊間對灣仔接連金鐘的一個小小位置的俗稱,跟《金鐘》這名字成為官方認可的地名,只是小巫見大巫。但曾亦
眾說紛紜的名字來源出現。



 
《「大佛洋行」(DAIBUTSU) 》


一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一間日本資本的出入口公司「大佛洋行」
(DAIBUTSU) 在莊士敦道口經營,店子的外牆有一個佛像,人們因此習慣稱此地方為大佛口。



  《轉入軍器廠街的路口》

一曰,DAIBUTSU的讀音似「大佛,dai fad」,故叫「大佛口」。

     


    《右上角見到的佛嘜》

有說,戰後的1940年代,有間二天堂中藥行,以佛嘜為商標,
高懸在大廈外牆的大廣告,劃有一瓶有佛嘜的產品,未知先前 DAIBUTSU 東洋佛典故的街坊,便誤以為二天堂佛嘜是大佛口的起源。兩處實是不同地方,但頗接近。


後經二天堂藥廠的家族發言人韋基舜在報章上呈清 : 「大佛口名字源自戰前東洋佛,並非戰後二天堂佛嘜。」
「大佛洋行」的解說才被認同。

 


   《60年代初的大佛口》

大佛口實是
軍器廠街、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的三义位一帶。期的軍器廠街是闢於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之間,即現先施保險大厦旁。1930年灣仔填海完成後,軍器廠街才遷位於現時位置。先施大厦在開埠初期是東區街市,約於1900 年,改建成上述的日資大佛洋行。連接大佛洋行有多座樓宇,包括水手會館,這列樓房使到電車須經皇后大道東沿一「Z」路綫,經過舊軍器廠街才轉入軒尼詩道。1938年,當局拆卸這一列的數座樓宇,拉直彎角,電車才可由皇后大道東(現金鐘道)直接駛入軒尼詩道。軍器廠現時為警察總部,其東鄰曾有「麗的呼聲」,後改建為熙信樓。




  《當時的警察總部》
    


《興建熙信樓前的麗的呼聲》
   

  
   《熙信樓門前的大佛口》
  


   《 拉直了的電車路》

大佛洋行所處的地段,早期名為「杉排」,
即靠山邊現在永豐街一帶。

  


  《背後的皇后大道東》

當年為海邊,杉木商在此豎立或堆置貨品售賣。
在洋行的背後,曾有一海軍食堂,名為「藍屋」。位於皇后大道東的一帶曾為法國教會的設施,在移往銅鑼灣後,售予置地公司,在此開闢的兩條街道,晏頓和蘭杜,便是採用置地兩位大班的姓氏。大佛洋行旁的山崗被俗稱為「大佛山」,於1940
代日戰狩曾建成數個防空洞,以作避難之用
   


   《兩個入口為防空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