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沙宣道愛蓮別墅 Villa Ellenbud

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articles/758269 沙宣道愛蓮別墅 Villa Ellenbud

沙宣道愛蓮別墅 Villa Ellenbud

文章日期:2011年3月8日上午12:49
香港薄扶林沙宣道50號愛蓮別墅, 建於1920年左右,於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二日確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物。這個級別的建築物,被認為具若干價值,宜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

這座別墅不見經傳,相信沒有多人認識。它目前的情况,確實有點瘡痍。看見它現時的樣貌,亦覺有點唏噓。



差不多是沙宣道的盡頭,到了50號就見到一度牌坊,愛蓮別墅在此,果有大宅風範


古雅的四字愛蓮別墅,由右至左的古體,旁邊還有如意吉祥在兩邊


有條小路行落大宅,這兩面石柱必是一度橫門吧


隔鄰已是大宅的正門大閘


閘前的信箱夠舊了,旁邊是二樓的入口


屋主出租了二樓的部份,自立門户,不需經過屋主的大宅門,租出時是滿目瘡痍的樣子,租客要自己負責裝修


大宅的樣貌,是全中式的建築,左邊還有另一座屋宇


門口的close up,紅色的大柱,還有綠色的瓦簷,亦有如意的圖案,相信以前必是美倫美奐的一個門庭,現在還風韻猶存


旁邊出去後園的圓門


後院不算小


這座石沙法頗別緻


左邊還有一座屋宇,滿目瘡痍下還看見堅穩的石牆


原裝的窗户



上面的原裝窗户就是出自這座屋宇,是別墅的範圍,也就是左邊的部份,大路還有閘門,這就是沙宣道

後記﹕


屋主是位老婆婆,仍居於屋內,相信是愛蓮的後代。另一邊的整座大宅,一片廢墟般的荒棄著,屋主似乎一直沒有做復修的工作,現被確定為歷史建築物,不知將來的命運會如何了!



同場加映:

宣道另一座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物


Stone Manor

霍氏家族的大宅,位於薄扶林沙宣道及域多利道交界。大宅由富商陸運濤於1930年興建,一九七零年由霍英東購入。


重訪故居

重訪故居

重訪故居

文章日期:2011年1月11日上午12:52




多利亞城將要消失了,而Madam的故居,有幸尚存。但可惜出生的第一故居同文街,差點兒完全的消失,有大部份變了中環中心。唯有到第二故居士丹利街探訪一下。


就從附近的蘭桂坊開始吧!從上而下,在藝穗會對開的得己立街開始,


這堵石牆幸好仍然存在,




再下到榮華里街口,




對面有些花檔仍在,雖然收花者仍以  女性為主,但顧客非尋芳客矣。



再到和安里,80年代開始食肆林立,未幾已伸延至榮華里。



這是得己立街仍然存在的其中一幢唐樓。






幸運地在午後到此,遇上馳名的流動砵
仔糕檔,現時的嬸嬸,不知跟以前的檔主有否親戚關係,現在還賣多了芝蔴糕,買了每樣一件試味,味道和質素都不跟以前的一樣了。


另一幢未被煙沒的舊商業大厦- 業豐大厦,

 




是單邊的,佔地很大,壽命還有多久?





到威靈頓街口望去,以前的
馬來亞餐廳




山王飯店等等消失了,承接而來的是名牌茶餐廳,只有他們才可以挨到高不可攀的租金。


進入士丹利街,煥然一新的興瑋大厦,




隔鄰的萬年大厦則依然故我。




呵!到故居了,




老字號迦南眼鏡店仍在!


不知為甚整條士丹利街還有很多舊樓存在,多數是60年代建成的。




街末的「為食街」




為食街不是街名,查地圖仍是士丹利街,不過幾十年來都是佈滿飲食大牌檔,老中環都叫它做「為食街」罷。



多懷舊呵!





這款暖水壼在這裏見到,當然立即坐下,






叫了腿蛋治及奶茶,這個寒寒不泠的天時,露天歎茶餐太寫意了!可夢想在Avenue des
Champs-Elysees(
香謝麗舍大道)的露天咖啡室歎世界呢!不過只向著閣麟街的行人電梯而不是Arc de triomphe 呢!







讓夢繼續吧……………

倒捲珠簾

倒捲珠簾
跟食聖老友吃自助餐,沙律枱、魚生枱及海產枱排著長長的人龍,為免抵受擠迫之苦,老友建議倒捲珠廉,即先吃熱盤到人潮搶夠了才向頭盤進軍。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吃得滋油淡定,橫豎食物入到肚子都是混在一起的。

邊吃邊聽食聖道出「倒捲珠簾」的典故。倒捲珠簾原始於塘西風月區的酒樓;當時的花酒,一桌筵席分「頭度」和「尾度」二段,「頭度」只是一般的小吃,這時飲客會召阿姑陪同一面聽曲,過程稱為「掛號」,阿姑短暫停留即離去,到十一、二時再開「尾 度」,「尾度」才是正桌;包含主要菜式,此時阿姑再出現,稱為「埋席」,有些紅牌阿姑通常只會在此時才出現,「掛號兼埋席」。有些飲客為免跟阿姑周旋而浪費大好菜式,於是將「頭度」和「尾度」互調,是謂「倒捲珠簾」也!


啋!
Madam來吃buffet,怎會飲起花酒來呢!如花出現怎辦呵!都是乖乖地去排隊取頭盤了!




  西當時著名酒樓 (1915年)


 


  
1915年  塘西一帶的妓院及酒樓

Monday, September 23, 2013

南區尋古 - 域多利道

南區尋古 - 域多利道

南區尋古 - 域多利道

文章日期:2011年3月3日下午6:17

記得有朋友曾問Madam﹕域多利監獄是否在域多利道?當然不是,域多利監獄在中環奥卑利街呀,域多利狗房就在域多利道!


一直以來,Madam都不知其實域多利道一帶真是曾經有個地方用來囚禁「犯」人的,但不屬於監獄部門,而是警務處的秘密部門管理的﹔直至當年因界石失踪而去翻尋資料才知有一座叫白屋的物體建築在摩星嶺道。


這座小屋位於域多利道與摩星嶺徑交界,沒有門牌,沒有名字﹔人們只好稱之為「白屋」。據說,這座白屋在港英政府時期是警察政治部用來羈留政治犯的地方。
政治部於1950年成立,隸屬英國軍情五處(MI 5),負責內部保安及反間諜工作,以及蒐集中台兩地情報。67年暴動其間,港府曾經將白屋闢用為集中營,有不少左派人士都曾被拘留於此。政治部在95年解散後,多年來一直被丟空荒廢,直至政府將白屋租借給電視台拍劇,小白屋才能在公眾面前曝光。


因為今個星期給Madam列為港島尋古週,昨天就到域多利道走了一趟,發現除了白屋,還有其他不錯的「古典」建築物,值得一記!


 

總站下了車,摩星嶺道及域多利道兩個路口就在前面

這是要找的白屋,就在巴士總站對面,


其實不太像監獄,連最低設防的監獄都不及格


沿這路行去,


就是周氏的黃金屋,

洋名Villa D'ora。

Felix Villa,緋荔榭,現叫福利別墅,原是港大職員宿舍,現成為出租物業

「古色古香」吧

古典的優美建築

嘉諾撒靜修院,Honeyville Canossian Retreat House,於1984年重建。本是D'Almada e Castro家庭的別墅,原是他們夫婦送給女兒Bruna的嫁妝,不幸地女兒遇溺喪生,為紀念暱稱Honey的女兒(所以後來叫Honeyville),夫婦就把別墅送給嘉諾撒的修女作休息之所。現在則供給虔誠的信徒作為祈禱靜修的地方。

為親近大海,竟搭高起屋,這是近期才建出來,不知是否從碧苑伸延出去的

山邊的斜坡護土牆被植物擧附,優美的畫面

日落觀瀾亭

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歷史鬼跡 - 金鐘

電車途經金鐘,嗱姐說起她幼時不喜歡電車經過那裏,因為那處陰深恐怖,更指著新中銀大廈說:「這裏好猛架!」


是啊!
該區的美利樓鬧鬼事件,像被拆卸的古跡一樣,被人忘記去了。重砌的美利樓,現在己轉駐赤柱, 原址則被中國銀行大厦佔據了。

鬧鬼的因源,必定跟抗日戰爭有關;打仗是最多人枉死的時候。

香港淪陷期間
, 美利樓就被日軍佔領作為指揮中心。



↑昔日在金鐘道的美利樓

1941
128日上午九時四十分,日軍飛機空襲香港,第一枚炸彈就是投在金鐘道兵房 (今天的香港公園和太古廣場) 。而不知何解,竟有防空洞設在金鐘兵房的地底, 以至當時有很多人死在防空洞裡。及後,空置兵房未拆卸前,鬼故事便不斷傳出,夜間很多經過兵房的人都會聽到慘叫聲在兵房傳出。今天的太古廣場地庫正正是地底防空洞入口所在地,傳說中有保安員透過閉路電視,目睹日軍在美食廣場廚房後廊步操...


大佛口防空洞入口,很多人死在防空洞裡



↑現今已封閉的大佛口防空洞入口

及至
1982年該土地為興建中國銀行新廈,美利樓被「斬件」拆卸, 而它的組件,則保留至1998年,並搬往赤柱用來重建這座美利樓。



↑今時今日在赤柱的美利樓,看見都有些「火滾」

1982
年,香港政府以十一億元,將六千七百平方米的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這片地被出賣了

初時,中銀大廈是計劃在
198888日落成的,取數目字「8」的吉祥意思。後來工程被延誤,故要到1989年才能落成,並於1990517日才正式啟用。中銀大廈連頂上兩桿的高度為367.4米;樓高70層,另有地庫停車場4層。



↑今日的新中銀大厦

中銀大廈由美籍華裔建築師,曾設計法國羅浮宮的貝聿銘設計。大廈採用「對稱稜角」及「海青玻璃」的架構,取意新竹破土而出、節節高昇,象徵銀行的業務將蒸蒸日上。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亦即中國也。外面則用玻璃幕覆蓋,它的獨特外型設計,遂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而貝聿銘的父親,也就是中國銀行的創立者
貝祖貽。

另有一項不甚被流傳的傳說,就是大厦的地庫應該是5層而非
4層,因為最低一層和基座的麻石外牆,是用來「監禁」那些攪事的冤魂,使它們不能出來作惡。但是,還沒有傳過的一個說法,就是整座大厦之所以「三尖八角」,就是像一把一把的桃木劍,把鬼魂振壓,而順道尅沖附近的建築物呢!
↓昔日的金鐘一帶





當時防空洞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