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埠初期,維多利亞城的交通工具只有山兜,轎,馬車和人力車,沒有大眾化的運輸工具。在19世紀末,機動車在西方社會大城市已開始流行,而這種大眾化的交通工具就被引進到香港使用。登山有纜車,山下行走的就是電車。後來才有巴士、小巴等出現。
港島居民或在港島工作的人士,對電車必有相當之認識,而電車差不多代表了香港、九龍的分別。
時至今日,電車仍是來往港島短程的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都去乘搭電車而放棄地(港)鐵,避免上落及通過長長的地底通道。所以電車才能維持到現在而未被淘汰。而香港亦是全世界唯一擁有雙層電車的地方。
最早期的電車也是單層的,有封密的「頭等車」和全開放式的「三等車」。後來把「頭等車」改裝雙層:在上層四周加設金屬欄杆圍繞,但無上蓋,觀景較佳,故上層闢作頭等用,可惜每逢下雨,乘客雖付了頭等票價,卻要走到下層避雨,於是便把上層加上帆布幕頂。到20年代,上層車身加建木製上蓋,兩旁設有帆布簾。到了1931,上層已變為密封式,就是現今車身的樣貌。
但有一樣很多人都忘記了,就是有一段時期,電車是有拖卡的。1965至1966年間 ,電車公司向英國訂購單層拖卡,加設在雙層電車的尾部,作頭等車廂之用,車廂可載36人,並受到搭客的歡迎,可是它卻帶來了噪音問題。由於噪音問題未能有效的改善,拖卡在1982年全部退役下來。
到了1972年,電車公司取消等級制度,上、下層劃一收費。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