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 2011

香江娼妓史

圖文請往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articles/758256

曾經有朋友講過,社會環境經齊越好,有一樣「行業」就會越興旺。那個「行業」呢?娼妓是也。娼妓,是最古老但仍然保存至今的一個行業。

中國文明五千年,那娼妓史也有五千年之久,可追溯到黃帝時代有所謂《黃帝御千二女而得道升天》之傳說;這千二女也並不是什麽良家婦女,而是道教中的巫女。道教中的《素女經》中提及男採女陰之術而達到延年益壽之說,最初娼妓也由此開始。


娼妓這個題材,相信很多人,包括男與女,都會感興趣的,以歷史的角度去看,更提得起趣味。很久前閱畢鄭寶鴻先生的【香江風月——香港早期的娼妓場所】,對於香港的娼妓史,很想行文述之,但遲遲未有頭緒如何開始,今日翻看舊檔案,發現檔案中一篇報章的翦輯,是鄭先生多年前在明報發表過,正是【香江風月——香港早期的娼妓場所】全書的撮要,就在這裏貼上,跟網友分享一下。


香港開埠不久,已有設於中環Lyndhurst Terrace一帶的西洋妓寨,當時的洋鴇母以「蜜糖兒Honey」作為旗下妓女的代名詞,大部分為洋妓,小部分是被稱為「鹹水妹」的華籍娼妓。鴇母在報章刊登廣告,並呼籲尋芳客帶備鮮花一束以作見面禮和予以識別。


由於尋芳客蜂擁至此,妓寨向附近的街道擴展,應運而生的花檔亦在這些街道如威靈頓街、德己笠街及稱為「賣花街」之雲咸街一帶開設,妓寨「中心」的Lyndhurst Terrace的中文名亦索性為「擺花街」。

不少「鹹水妹」因收入不俗而「自置舖址」另立門戶,當中有不少「撈」到盤滿砵滿而「金盆洗手」者。


至於為華人「服務」的娼妓,多集中在太平山娼院區,該區位於上環的太平山街、普慶坊、荷李活道、東街及西街一帶。娼院有鳳仙樓、會仙樓、醉樂樓、同意堂等多間。連帶若干間「配套」的酒樓食肆,供當時的華人尋芳客往「瓊筵生花,羽觴醉月」,可謂風月無邊。不過,在1874年(甲戌)的一場颶風,這一帶的娼院酒肆,大部分倒塌,死傷者無數。


風災後,這些煙花之地重建繼續經營,但在1894年5月間,這帶發生大瘟疫,不少妓女離港暫避,而妓寨亦大部分被拆平,於是娼妓中心遷移至水坑口一帶。


水坑口妓寨區包括水坑口街、荷李活道、皇后大道中、大道西的地段。由於這一帶接近華人的富庶營商地區「南北行」,一時間秦樓楚館及茶樓酒館林立,著名的酒樓有杏花樓、宴瓊林、瀟湘館、觀海樓等二十多間,由於宵禁條例於1897年解除,形成夜夜笙歌,城開不夜的繁華景象。



可是,這一帶亦為疫症的感染區,當局有需要整頓和清拆此區密度過高和不合衛生的樓宇,同時亦要發展剛進行了填海和平整工程的荒涼地帶石塘咀,於是於二十世紀初,飭令水坑口區的妓寨和酒樓遷往石塘咀,限定於1906年完成,為人所樂道之塘西風月逸事,即由這時開始。




《 塘西的璀璨夜景》


塘西,是指屈地街煤氣公司的煤氣鼓和「火井」以西的皇后大道西和德輔道西的尾端,以及由石塘南里至海旁(干諾道西)一段山道,亦包括和合街、日富里及堅尼地城海旁。在這一帶,大中小妓寨、酒樓、俱樂部、八音館(樂社)林立。全盛時期的1920年,有大小妓寨五十多家,妓女二千多人,男女工役亦有二千多人,而酒樓亦有約二十間,職工千多人。


著名的妓寨有﹕詠樂、宜香、天一、詠花、倚翠等。全盛時期妓寨的「四大天王」為位於山道的歡得、賽花、詠樂及倚紅。


至於妓女中的「紅牌阿姑」則有﹕芊芊、蕙文、素梅、金枝、楚君、金龍、盼如君及紫蘭花等多名。阿姑的芳名早期多為兩個字,後來則時興用三個字。



《攝於約1915年,由石塘咀南里望山道,正中是妓寨

所有阿姑,均受制於胧鴇,胧鴇們負責物色「貨源」及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對妓女的「陪鲻」作培訓。此外,妓寨內還有其他工作人員,如作為公關主任的廳躉,陪同阿姑出酒局的「寮口嫂」和「近身」、「維持秩序」的「胧爪」,負責會計及文書的「師爺」以及大大小小的工役。



說到塘西的尋芳客,多在酒樓飲宴,寫局票送往妓寨召阿姑往酒樓出局陪酒。宴罷同赴妓寨阿姑的房內「打水圍」,若想作「入幕之賓」則要多花「銀」,「捱」 阿姑及胧鴇的「開刀」,而「斬」的方式是包括在妓寨「包廳」飲宴、節賞及對妓女的餽贈等
有花盡身家而仍不能作「入桃源之漁郎」者。回說「打水圍」,是在阿姑的房間內飲茶、抽鴉片和吃生果,多數,阿姑是不在場者。


除石塘咀外,還有油麻地妓寨區的「麻埭花國」,「麻埭」,是油麻地的雅稱,集中在廟街及吳松街一帶。

所有在塘西的大寨被稱為「三六寨」,次一等的是「二四寨」,是政府早期規定的夜度資為白銀三六和二四。實際花費是以百、千倍計。而油麻地最高級的亦只為「二四寨」。在二四寨開筵坐花,消費只為大寨的一半。而麻埭的名寨則有﹕長安院、鏡海、成發堂、杏花、新合香等五十多間。當地的著名阿姑有﹕白牡丹、燕 仔、金英、新蘇、小木蘭等。



全盛時期麻埭的妓寨和阿姑人數亦和塘西相若。至於酒樓,由於二四寨可免去「開筳坐花」等石塘咀的繁文縟節,故麻埭的大酒樓只有﹕大明星、天天、大觀、大三元等四五間。





約1930年麻埭花國中心地段的廟街



《灣仔春園街的「大軲巴」妓寨,攝於約1920年》


此外,妓寨區還有灣仔春園街及三板街一帶的「大軲巴」妓寨,以舖首的斗大門牌號數「NO.」而知名,數十座樓宇內的華洋妓女,其「服務」對象以這一區的外籍客為主。


1932
年,政府最先取締「大軲巴」妓寨。到了1935年6月30日,限期屆滿,塘西及麻埭妓寨亦全數停業,酒樓只餘下四間,從此,塘西風月的艷舻,風流雲散。

那些「無地自容」的阿姑,紛紛改作導遊女郎,變相重張艷幟。但多數加入「私娼」的「大軍」,在各區的住家樓內「營業」,迄至戰後。而「全盛期」則約為1960年,地點為德輔道,干諾道及油麻地廟街等一帶,俟後,上環舊式樓宇陸續拆卸,這兩區的繁榮「娼」盛,才告褪色。


(文章來源: 明報, 2003年11月24日)


銀壇稱號(男)

上星期有两宗跟以前銀壇有關的人物的新聞,一是鄧光榮猝死家中,另一件就是有一個【羽隹粵劇藏品選粹展覽】由即日到418日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行。


两件事雖風馬牛不相及,但两位人士皆各有廣為人知的稱號



 羽佳則是粵劇神童,而



鄧光榮是學生王子。


其實,以前的銀壇的藝人很多均有個特別稱號的,大家來回顧一下;今期先講男的,計有:



張瑛 - 千面小生



吳楚帆 - 華南影帝



曹達華 - 銀壇鐵漢



胡楓 - 百變小生



謝賢 - 影迷王子



何非凡 - 情僧



新馬師曾 - 慈善伶王/文狀元



陳錦棠 - 武狀元



梁醒波 - 丑生王



任劍輝 - 戲迷情人(她反串男角多)


 

靚次伯 - 生包公/武生王



鄭君綿 - 東方貓王



伊秋水 - 東方差利



呂奇 - 痴情小生



石燕子 - 正牌方世玉



龍剛 - 性格小生



馮應湘 - 東方奇勒基寶



薜覺先 - 萬能泰斗


大佛口


請往 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articles/758241

講起地方/街道等名字的來由,可出現很多爭拗的地方,各樣的說法,只要有其支持者認同,來源已不是重要,官方文字記錄不會去証明名字的來源,只會確實那處叫什麼名字,就算是一條街名,叫法及寫法都會因時代而變典,如德忌笠街、德己立街等等,這算是香港的不中不西,糊里糊塗的文化吧!
就說說大佛口這地方何以叫大佛口。

  



   《6,70年代大佛口一帶

《大佛口》只是坊間對灣仔接連金鐘的一個小小位置的俗稱,跟《金鐘》這名字成為官方認可的地名,只是小巫見大巫。但曾亦
眾說紛紜的名字來源出現。



 
《「大佛洋行」(DAIBUTSU) 》


一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一間日本資本的出入口公司「大佛洋行」
(DAIBUTSU) 在莊士敦道口經營,店子的外牆有一個佛像,人們因此習慣稱此地方為大佛口。



  《轉入軍器廠街的路口》

一曰,DAIBUTSU的讀音似「大佛,dai fad」,故叫「大佛口」。

     


    《右上角見到的佛嘜》

有說,戰後的1940年代,有間二天堂中藥行,以佛嘜為商標,
高懸在大廈外牆的大廣告,劃有一瓶有佛嘜的產品,未知先前 DAIBUTSU 東洋佛典故的街坊,便誤以為二天堂佛嘜是大佛口的起源。兩處實是不同地方,但頗接近。


後經二天堂藥廠的家族發言人韋基舜在報章上呈清 : 「大佛口名字源自戰前東洋佛,並非戰後二天堂佛嘜。」
「大佛洋行」的解說才被認同。

 


   《60年代初的大佛口》

大佛口實是
軍器廠街、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的三义位一帶。期的軍器廠街是闢於皇后大道東與軒尼詩道之間,即現先施保險大厦旁。1930年灣仔填海完成後,軍器廠街才遷位於現時位置。先施大厦在開埠初期是東區街市,約於1900 年,改建成上述的日資大佛洋行。連接大佛洋行有多座樓宇,包括水手會館,這列樓房使到電車須經皇后大道東沿一「Z」路綫,經過舊軍器廠街才轉入軒尼詩道。1938年,當局拆卸這一列的數座樓宇,拉直彎角,電車才可由皇后大道東(現金鐘道)直接駛入軒尼詩道。軍器廠現時為警察總部,其東鄰曾有「麗的呼聲」,後改建為熙信樓。




  《當時的警察總部》
    


《興建熙信樓前的麗的呼聲》
   

  
   《熙信樓門前的大佛口》
  


   《 拉直了的電車路》

大佛洋行所處的地段,早期名為「杉排」,
即靠山邊現在永豐街一帶。

  


  《背後的皇后大道東》

當年為海邊,杉木商在此豎立或堆置貨品售賣。
在洋行的背後,曾有一海軍食堂,名為「藍屋」。位於皇后大道東的一帶曾為法國教會的設施,在移往銅鑼灣後,售予置地公司,在此開闢的兩條街道,晏頓和蘭杜,便是採用置地兩位大班的姓氏。大佛洋行旁的山崗被俗稱為「大佛山」,於1940
代日戰狩曾建成數個防空洞,以作避難之用
   


   《兩個入口為防空洞》










英國皇室的大婚

今時今日,香港已回歸中國,就如養子尋回親生父母後回歸生母的懷抱一樣。對於養母,不知他們還記得否?


以香港來說,九十年代後出生的年青人相信對英國的人和事都沒有甚麼印象,除非是那些在英國讀書的殖民地後代才對英國有所認識吧。上星期的英國皇室大婚,香港人士似乎沒有多大興趣,電視雖有直播,但好像沒有多大回響。對於曾生長在殖民地時代的人士,不知對這場大龍鳳有沒有感覺呢?


或許只是世界新聞一宗,或者是較有趣味的一宗國際新聞。


英國的皇室大婚,在過往個半世紀中,亦有十多次;就在此研究一下從佔領香港的女皇開始。

 

  

維多利亞女皇(Queen Victoria)跟愛爾拔(Prince Albert) 子在1840210日完婚的畫像。




14
年後的1854年,維多利亞女皇重新頒佈他們的婚禮,並拍了新照


  

英皇佐治五世(King George V) - 後來約克公爵與皇后瑪莉(Princess Mary of Teck)189376日完婚

 

 

英皇佐治六世(King George VI)與皇后依莉莎伯(Queen Elizabeth依莉沙伯二世的母親)1923426月的婚照

 

  

依莉沙伯二世(Queen Elizabeth II)與菲納親王(Prince Philip)19471120日婚禮後步出西敏寺

 

196056日,瑪加烈公主(Princess Margaret)與阿姆斯朗(Antony Armstrong-Jones)在白金漢宮大露台接受羣眾的祝福

(離婚收場,公主再婚)

 

   

 

1963424日,雅麗珊郡主(Princess Alexandra of Kent) 奧格威爵士(Angus Ogilvy) 在西敏寺舉行婚禮

 

   

1973114日,馬克菲獵上尉(Captain Mark Phillips)與安妮公主(Princess Anne)在白金漢宮大露台接受羣眾的祝福

(離婚收場,公主再婚)

 

 

1981729日皇儲查理斯(Prince Charles) 與戴安娜皇妃(Princess Diana)婚禮在聖保祿大教堂舉行

(離婚收場,皇妃死於非命,皇儲亦再婚)

1986723日安德魯王子(Prince Andrew)和沙拉(Sarah Ferguson)婚禮後步出西敏寺

(離婚收場)

1999619日愛德華王子(Prince Edward)和蘇菲(Sophie Rhys-Jones)的婚禮

 

   

200549日,皇儲查理斯(Prince Charles)和卡米拉(Camilla Parker Bowles)婚禮後步出温莎堡 (Beauty or the Beast)

 

   

2008517日,彼待菲獵(Peter Phillips),女皇依莉莎伯二世長孫跟卡利(Autumn Kelly)在温莎聖佐治教堂的婚禮

 

 

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和凱特(Kate Middleton)2011429日於西敏寺舉行婚禮役後的合照

 

 

Pictures from The DailyTelegraph – History of Royal Weddings

 

 

中環中心的由來

 
1841年,香港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填出中環一帶的興隆街、同文街、永安街、機利文街等。興隆街有很多大排檔,早期有「大興隆街」之稱。


1878
年一場沖天大火,由興隆街一間外商的火油棧房燒向皇后大道中,再蔓延至威靈頓街、士丹利街、加咸街、結志街、擺花街等多條街道,焚毀屋宇二百多座。


《1960地圖


興隆街兩旁亦滿布酒莊、食肆及工業原料等店舖。
1920年代,興隆街有余仁生藥行,在皇后大道中與同文街之間。在大道中的興隆街口,有「楚記」燒臘檔,以燒肉及掛爐鴨馳名。


興隆街的西鄰是同文街,在皇后大道中的一端,除余仁生外,另一邊是慶雲茶樓。



慶雲茶樓就在大道中的同文街口,地址是大道中119-121號》


整條同文街都是工業原料行,有「原料街」之稱。這街最特別之處,是路中心有一條去水溝,保留了
19世紀的風情。


《同文街還見到正中的明渠》


同文街以西,就是大家所謂的「花布街」,即永安街,整條街都是售賣呢絨布匹的店舖,各種色彩的布匹陳列在舖前,一片花團錦簇。
1990年代,市區重建,不少布店遷往「西港城」繼續營業。


《永安街售賣呢絨布匹的店舖》


永安街西鄰是機利文街,1860年代設有一間合法賭館。戰後,不少大牌檔在此街開設,不少馳名的雲吞麵店,都發源於此。

以上的幾條街道,在1990年代的「市區重建」被清拆和重整,以興建「中環中心」。幾條街道都只剩下一小段在德輔道中那端。




《幾條街道都只剩下一小段在德輔道中那端》


《1999年落成的中環中心》


中環中心
The Center),在1999年落成,成為香港排第四位高樓,世界排名則第15,樓高346米,共73層,佔地達十萬平方呎,提供商用樓面面積逾140萬平方呎。是土地發展公司上環重建項目,由長江實業發展。不知是否官商勾結的一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