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31, 2015

消失了(?)的域多利監獄 - 鬼故事

中環的域多利監獄在1841年建成時,奧卑利街還沒有存在。後來,因為當局要開闢道路連接堅道與荷李活道時,於是就在監獄旁邊開闢了這條奧卑利街。

域多利監獄的對面土丹頓街口,都見到一堵石牆,政府在80年代於該處建起警察宿舍,但石圍牆至今仍然存在。

Madam在那一帶長大,幼時一直沒有留意那堵圍牆的「玄機」,亦因為土丹頓街尼姑庵林立,常有「打齋」法事,婁見孝子賢孫在街上燒紙紥物,對那一帶可避則避了。多年前有電視節目曾研究域多利監獄的舊照,對比下發覺有一部份監獄建築物不見了,而圍牆内可能是消失了那部份的遺跡;亦有說最初建成的域多利監獄原本是在對面的!可惜,暫時都未有這方面的實質証明。

 
昔日域多利監獄位置範圍

 
監獄範圍

 
紅箭指的建築物消失了,該是今日的奧卑利街警察已婚宿舍

 
紅箭指向奧卑利街警察已婚宿舍

 
      奧卑利街警察已婚宿舍圍牆

話說回來,原來那座奧卑利街警察已婚宿舍曾多番鬧鬼,太陽報在2005年副刊有篇講述宿舍的鬼故事,現抄錄讓大家分享一下:

【皇氣鬥邪氣
警察宿舍頻鬧鬼
20/10/2005
文: 五鬼

未回歸前,很多人都覺得,警察帽上的皇冠煞氣夠大,一般鬼怪遇到也要退避三舍。但自從皇冠變了紫荊章,皇氣不再,警察身上的煞氣也減少了。加上當差捉賊,難免會沾染上血腥,於是不少和警察有關的靈異傳聞也慢慢被傳開。
奧卑利街已婚警察宿舍,屬於政府產業,約於二十年前建成,供已婚警務人員居住。對面是香港的第一所監獄域多利監獄,建於一八四一年。傳聞這幢警察宿舍三樓的其中一個單位,恐怖異常……

對正死刑執行地
在一八五六年之前,死刑都在西環的刑場執行,公開任人觀看。但自從奧卑利街西邊的域多利監獄、警察總部和裁判司署建成後,死刑便改在近亞畢諾道那一邊的裁判司署廣場執行。所以當時的死囚,都會囚在近亞畢諾道那邊的監獄。不過到了一八七九年,死刑則改在域多利監獄的空地上執行,剛好對正監獄的警察宿舍,據說自此便特別多邪門事件發生,其中有傳聞指建築期間,有一工人在三樓某單位工作時失足墮樓身亡,而該單位後來更怪事頻生。

靈異怪事一:鬼手賭啤牌
在施工期間某日,當日正值下雨天,三個建築工人趁管工不在,偷偷在出事單位賭啤牌,賭了整個下午,不經不覺已到了黃昏。牌派四份,三人各拿一份,剩下一份則丟在地上。正當眾人集中精神,埋首「砌牌」時,冷不防有一對手已從地上拾起那副牌。
三人相繼出牌後,在點算時赫然發覺多了一副砌好了的牌,而在半空中更出現了一對怪手!各人見狀來不及驚叫,已拔足狂奔。

靈異怪事二:入住大病亡
大廈落成後,住客相繼遷入。但遷入該單位的警務人員,無不仕途坎坷,或有親人離世,或自身不利,所以居住不久便申請調遷,以致單位長期丟空。在九十年代初有一警長自恃當差煞氣大不信邪,偕妻遷入,豈料怪事一樣接踵發生。
某夜他和太太在廳中看電視,忽聞廚房有些杯碟撞擊聲,他入內察看,突然全屋停電。當他拿電筒往內查看,在廳中隨便一照時,見到有一身影閃過,出於職業本能,他以為有賊入屋,便大喝一聲:「邊個?咪走!」電力隨之又忽然恢復。他仔細查看全屋,發現只得他夫婦二人;而且門窗緊鎖,完全沒有被撬痕跡。其後,他的妻子大病一場,不幸離世,他亦黯然遷出。

靈異怪事三:空屋傳怪聲
當警長遷出後,單位空置了一段長時間,但該單位仍不時傳出聲響。某深夜,遷入隔鄰單位不久的住客被該單位傳出的裝修聲吵醒,便致電管理處投訴。管理員知道該處是空置的,便拿著電筒和後備鎖匙開啟單位大門查察。開門後,內裏空無一人,此時電筒忽然失靈,全屋漆黑一片卻不知從哪裏吹來一陣怪風將大門關上,他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開啟,結果他在單位內度過了漫長一夜,直至黎明才可以開門離開。】

其實,監獄内靈異怪事也不少!但邪不能勝正,沒甚麼可怕的!


Wednesday, January 14, 2015

奥卑利街與監獄

全文連圖請往:
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articles/757785

奧卑利街位於中區荷李活道的中區警署側,向南斜上至堅道為止。

 

1841年,香港一座監獄在在這條街上建成,名為中央監獄(Victoria Gaol) ,後來才改名為維多利亞監獄,即後來的域多利監獄。而這街道的命名亦是與監獄有關。

 
開埠時的中央監獄一帶位置

倫敦老城區有一座著名的監獄,名叫奧卑利監獄, 有四百多年歷史,是英國法治的象徵, 任何人一經法院判刑,即送到奧卑利監獄服刑;而奧卑利街就是用這監獄命名。

 倫敦的奧卑利監獄 Old Bailey Prison

最初建成維多利亞(域多利)監獄時,並未有奥卑利街,到了1857年,中央警署建成,後面的維多利亞監獄又被擴充。後來,當局要開闢道路連接堅道與荷李活道時,在監獄旁邊開闢了這條斜街,這所香港最古老的監獄,與英國最古老的法治監獄倫敦奧卑利監獄相似,所以便用奧卑利命名,成為奧卑利街。






奧卑利街又被叫作「長命斜」,並不是因為它又長又斜,而是因為另一個監獄的故事。

開埠初期,罪犯一般是公開執行死刑的。

據說當時被關進中央監獄的囚犯若被判死刑,便要轉送往西營盤警署等待行刑。因此,留在中央監獄的囚犯相對比較「長命」,故中央監獄及中區警署外的斜路,便有「長命斜」的別稱。
自一八五六年起,死刑開始在域多利監獄裏執行。但到了一八九五年一月二十九日,才在域多利監獄執行第一宗死刑,一名罪成的海盜就是以絞刑處決。

當時行刑地點在B倉至D倉之間的空地,較接近亞畢諾道,死囚亦是囚禁在較接近那一邊的死因倉,其他囚犯則囚禁在較接近奧卑利街那一邊。所以,能從奧卑利街門口出獄者即非「短命」的死囚,而從這條路去探監的人,探望的都是「長命」的囚犯,「長命斜」便因此而得名。這是有關「長命斜」的另一個故事。

 
亞畢諾道一邊的域多利監獄,石級為贊善里

 

贊善里以東的一部份域多利監獄(亞畢諾道那邊)



贊善里以西的一部份域多利監獄(奧卑利街那邊)

直至1937年赤柱監獄建成後,死刑才轉到赤柱監獄執行。

現在的域多利監獄滙合两鄰的中央裁判署及中央警署,已成為政府保育及活化的建築群。



P.S. 在香港未有正式的精神病院前,域多利監獄也有「癲房以禁閉等候遣送回國的外籍精神病人。

Tuesday, January 13, 2015

再說高陞雞人





跟幾位老朋友相聚,大家都年逾半百,因為幾個人都是生長在670年代的「維多利亞城」,長大後各散東西,今回難得「團聚」,老人家當然是「想當年」起來了。

相聚當日,正是佔中期間,大家提及有名幼稚園女教師在金鐘教小朋友,她不是教孩孑們守法,而是教他們說警察是壞人,捉打手無寸鐵的學生;在席各人聽此皆搖頭。

阿李記得細時他的媽常教諭,做錯事會被警察拉去「坐監」,其實警察都是很「得人驚」的,不聽媽話也會被拉;怎會去反警察的。阿陳提起另一樣昔日小孩最怕的是「拐子佬」,被拐了就要做乞兒,更會被斬手斬脚,聽得最多的是他媽說高陞戲院後巷的故事,小孩被拐去弄到面貌連父母也認不到;於是小雯就記起Madam曾行文轉述網上的「雞人傳說」,小雯更指有作家出來指出那傳說本是他廿多年前從「高陞戲院鬧鬼」而創作出來的小說,近年被抄作成「十大都市傳說」之首。大家都口証陳伯母說的故事普通,並沒有網上說的那麼恐怖,根本不是那雞人的故事。可能真有一個「不是雞人」的故事,只是沒有寫在紙上或在網上傳來傳去而已。

大家最後的結論是:因為有陳伯母那些嚇人的故事,給孩子作為警惕,不會為小利而隨便跟人走去,總比現在教孩子對抗警察的那樣恐怖。


話說回來,我們這群在荷李活道一帶成長的舊孩子,聽過中、上、西環的故事不少,亦跟隨著一個個時代的演變;故事於現在想起來可能有些模糊,但真真假假,沒可能分辨不到,於是,大家又說起舊故事來、、、、、、、

Monday, January 5, 2015

Regnant 女皇











多人念念不忘英治的香港,但「英料」他們又知多少?








英女皇的簽名在 Elizabeth 後有個「R」,英治時代,香港郵筒上的皇家標誌「 EIIR」也有個「R」;究竟「R」代表什麽?












R 即「regnant 女皇」,指統治的國家的女性君主。男性君主則是「Rex」。两個字都來自拉丁文。

英國國旗又叫什麼? Union Jack是也!

這些都不懂的,就叫自己做中國人吧!

:Regnant 又可作「Regina」

Friday, January 2, 2015

新年大悲劇 New Year's Tragedy

又是除夕倒數的悲哀。上海翻影22年前香的「新年大悲劇 New Year's Tragedy」



22
年前的除夕夜,應是元旦日零晨,該處就發生了舉世知名的一宗慘劇。記得當時剛在巴黎旅遊,在酒店睡夢中聽見電視BBC的新間報道這個「Hong Kong New Year Tragedy」,嚇醒了,見到地圖着色了港島中環半山那部份,以為山泥傾瀉事件,正是家園所在一帶,於是立刻急電回港,相公趁夫人外遊,在家中竹戰,竟懞然不知有大事發生了!家園無恙,才安心下來,惟有細看新聞,才曉何事。

事件現在想起,仍感恐怖!



當時接近元旦倒數,蘭桂坊聚集近2萬人。場面開始失控,有人噴射氣罐式綵帶、噴灑啤酒及汽水、擲扔酒瓶甚至磚塊,更有人焚燒報紙。199311日零時十分,有人首先跌倒,人群如骨牌般相繼倒下,同時威靈頓街不斷有人群踴入,令人群互相踐踏,有人甚至被四層的人群所壓。事件共造成21人死、63人受傷。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多人死亡的人踩人事故。大部分死傷者為青少年及外國遊客。


↑事發後的救援


當時,有不少市民認為出事現場上方懸掛的藝術海報,以一個眾生相合桃雕刻為圖案,反映了慘劇的情況跟死亡人數,加上週刊廣泛的報導,令傳言一直流傳。

   
↑眾生相合桃雕刻為圖案

事故之後,開始控制人潮了。



↑今日的蘭桂坊
 

這遍蘭桂坊,有著悠久的歷史。

很多人以為,這地方俗稱「爛鬼坊」,以其洋人集散而得名。後因不雅而易名今日之「蘭桂坊」。其實絕非如此!「蘭桂坊」在開埠初期已存在。當時只是一條內街,近代才變為一個「坊」。

開埠時,D'Aguilar(德忌笠)為當時的英軍總司令及副港督,他的官邸建於中環一條街上,於是街名隨著被名為「德忌笠街」,近代不知何故,被譯作「德己立街」。與此同時,當局亦在德忌笠街開闢了一條曲尺形內街,但沒有街名。

1850 年代,一位李姓商人購買了這內街的多幢樓宇,獲得了命名權,於是,他以「蘭桂騰芳」喻意子孫昌盛而為此街命名為「蘭桂芳」。街上亦有一間「楊蘭記茶社」,中國的外交官張德彝經港赴外國考察時,亦曾在此茶社(樓)品茗。

1906 年,廣生行在蘭桂芳18 號開設,稍後才遷往上環德輔道中。


↑由皇后大道中望德己立街,約1905年。

↓30年代由威靈頓街上望德己立街,該處花檔林立,那些圓形的花牌並非全部是弔唁仙人的花圈,因為昔日恭賀開張的花牌也是這個形狀的。




↑1953 年時期由榮華里望蘭桂芳,那些拱形橫頂在香港已不復見,數月前在澳門仍可見到。


50年代,由蘭桂芳上望德己立街

直到1970 年代初,蘭桂芳及德己立街,仍為一傳統華人社區,大部份地舖仍作住宅用途,不少舖前設有「趟櫳」(木枝攔閘)及雕花木門用作住宅,跟咫尺之遙的皇后戲院一帶的大道中之繁華,彷如兩個世界,可謂旺中帶靜。

當時這裏已匯聚了不少中國抽紗公司。1973 年後,這一帶開始繁盛,一位江姓商人在蘭桂芳與德己立街交界,興建了一座商業大廈,樓下設有一間配置「七彩幻燈泉」的建煌食廳,並有一間建煌超級市場。(Madam中學時經常光顧) 其後,很多商舖,尤其是時装店,不斷在附近開設。

1980年代,盛智文投資3200萬港幣購入一幢大廈,將它翻新變成西式餐館,得到很多外籍人士光顧,漸漸吸引大量西式飲食和消閒場所在此開業,並隨之成為蜚聲世界的「蒲點」。


↑這堵石牆至今仍存在(雲咸街往德己立街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