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August 2, 2011

永和海味雜貨舖


市建局的一個嘉咸街及卑利街重建計劃,其中一項,是保留有80年歷史的永和雜貨店的外牆和三幢三層高戰前唐樓。被指定保留外牆的永和雜貨店,自一九三○年開業,在
中環威靈頓街120和嘉咸街的交界處。


 


昨日經過那處,整個店舖外面已經滿目瘡痍,急急把它僅有的一小點遺容拍下來,作個見證。



市建局這個保育概念可說是「騎呢」,只保留建築物外牆不能保留原來的風格,連一個軀殼也留不下,怎能夠延續它的靈魂,或者他們用了澳門大三巴牌坊的概念,才有這個古怪的思想。不僅如此,這個外牆聽聞還用來做一座
摩天大廈的入口。



保育古蹟方法就是保持外貌這般簡單?永和得以保存外牆,都是因為它的名氣,早前英國BBC電視台及北京電視台曾到來採訪,所以在國際間得到知名度。每天有很多慕名而來的遊客,專程來見它一面。


歷史是否只在旅遊業的扶持下才能生存?把舊建築做保育工作,不是去保存歷史,而是為了賣個「歷史」給遊客,保育建築就變成搖錢樹!香港喜歡保存部份,內地喜歡加加减减,做些劃蛇添足的工作,奈何!


每個地方都滿載著當地市民對過去的回憶。新與舊的連繫,讓我們認識過去,從過去得到忠告及教誨,是真正的鑑古知今;使我們清楚知道今天要做些甚麼。



「認識過去,反思現在」是歷史能使我們進步的地方;可是香港政府卻從沒珍惜歷史的忠告及回憶。計劃只保留永和號的外牆,只有外表沒有內涵。保育若只留著外表,便失去其應有的功能。


試看看同樣只保留軀殼的西港城,是否預告了永和號將來的命運。把歷史推銷為旅客的凝視焦點,使得歷史只有象徵意義。建築物由市民使用的身份改為為旅遊景點,根本對旅客而言是沒有意義,因他們並沒有與建築物產生過任何長期的關係及深刻的記憶。


舊建築物的存留應在乎與當地人的關係,卻不是為旅客而保留。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