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9, 2015

無奈

真無奈!

在這網誌內的一些舊網誌圖片,全部失蹤了!不知是否從Yblog抄過來的圖片位置出現了問題,還是發生了甚麼天劫!

幸好舊的文章全數移佳Weshare,才得以左網絡上生存。希望它們能生存得長久些罷!

請大家多往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探探Madam吧!



Monday, June 1, 2015

經之道

真正認識「易」,要算是只是初步的認識,也會感到痛心萬分,因為它不單被人利用了千千萬萬年,還一直被誤會及誤解。

如何為它平反?比平反六四更難!

太少人知道,《易經》乃中國群經之首!

對「易」的誤解,在人心中根深蒂固了。對人說學《易經》,他會問:「占卜嗰啲」、「問卦嗰啲」,「靈吾靈架?」等等。

很可笑吧? 這不是笑話, 是很悲哀的事情!《易經》給人的印象是如斯膚淺的嗎?

天主十戒的第一戒條:欽崇一天主在萬有之上,犯戒條的包括求神拜彿、占卜、看掌相、信星座、風水、通勝、紫微斗數、鐵板神算……等等;可幸未有提「易」,只是占卜。

可是,《易經》也會被大部份人士作為占卜的術書。老師常教導:「善易不占」。因此,讀壞書者才去占和卜。老師也說過,有很多虔誠的教徒跟他學「易」,他們認識了《易經》後,不單沒有動搖他們的信仰,而是令他們對其信仰更堅定。

所有「經」書, 皆教導「為人」及「修身」之道。各個宗教亦然。

讀到新約聖經〔路加福音14:11〕載:「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耶穌講這個故事時說:「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貴的客人被請來,那請你們的人前來對你說,讓座給這一位罷!你就羞羞慚慚的退到末位上去了。你被請的時候,若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請你的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坐!那時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


同樣的道理,就如《易經》第十五卦「地山謙」的「道」一樣。山在地下,因謙卑而崇高;功成而不居,富有而不自滿。「謙」卦卦象為山崇高而居於地下,地勢低而上行,有因謙卑而崇高之意。

做人之道,就是要謙虛,不要「曬命」。自大必遇損失,因為,高山有日都會變成深谷,這也是「易」的「不斷在變」之道。

君子能以謙虛來修養自己,培養自己的內涵,就算面對危險,亦能逢凶化吉。但反之,若是不能謙虛,則無以濟事。反之,高傲者,以其蠻勇,自以為人力勝天,就會遭至滅頂之災。

Saturday, May 30, 2015

發思古之幽情


這是五年前寫的文章。那時閒下來,開始 沉淪於發思古之幽情,除了在網上發掘母校的舊照外,每晚都追踪舊日香港的樣像,前輩的懷舊工作,多年前已展開了。網上的各區舊照相當豐富。而出版有關香港舊照的書本也有不少。












鄭寶鴻先生的書中看到一張雲咸街在1910年的舊照,驚呀地怎麼是多年前在倫敦Knightsbridge住過的apartment那條街一模一樣,在倫敦時已是1994年以後,為何歐洲地方可以把上個世紀這麼古舊的建築保留這麼久,而香港就要把這麼美麗的建築破壞?多麼可惜的事情!

可惡的地產商,為圖厚利,就將許許多多的優美的古老建築破壞,還利用甚麼人口急增要建更高樓宇為藉口,他們為何不在另一個地方建築高樓大厦,保留一個維多利亞舊城呢?還是認為一個金融中心,是要滿是摩天大厦的建築,才算合格呢?但是,美國的華爾街,還不是仍有許多十八世紀的建築物嗎?


舊英政府,那管得你們甚麼保育,橫豎都要還給人家;現今政府,自己內政也管得不好,保皇也不能,何從去保育呢!保護住那班大亨,拆多些舊樓,賣多些爛地,算是現今政府注重的政事了;不過,閒來起錨出海,拍拍爺爺的馬屁,或許是不錯的玩意呵!掌聲鼓勵!





  










母校的舊校舍,也逃不過拆卸的魔掌, 成為嘉兆台了

海事處大樓

   

  










《干諾道中的海事處大樓正門》
 

中、上環已拆卸的舊建築物中,除中環郵政總局外,最懷念的還有上環林士街和干諾道中的這座海事處大樓。它並沒有中環郵政總局的雄偉,若不是昔日在上環區海皮一帶上班或在內街居住的街坊,對這座建築物,必然毫不認識,雖然偶然會在網上見到,但比中環郵政總局還少有介紹,就讓它淡然被忘記,要算是現在提及那一帶,人們只知道鄰邊的新世界戲院、永安和先施等等。也難怪,因為另外一座海事處大樓就建築在附近的新海旁,這座舊的,就無辜地被人遺忘得一乾二淨了。一手做成的,和中環郵政總局一樣,又是港鐵!
 

 


《右鄰(圖左)為李寶椿大厦,月宮酒樓就在頂樓,後面為新世界戲院,隔著林士街為左鄰(圖右)的永安百貨》


1900
年代,船政署新大樓在新世界戲院背後的干諾道中落成,旁邊的一條街道便以在位多年的船政司(Harbour Master)霖士(Robert Murray Rumsey)命名,在1905年5月11日正式刊憲。船政署新大樓後來輾轉用作海事處辦事處。


海事處辦事處這座建築物,昔日還有一項任務,就是為天文台在熱帶氣旋(颱風)襲港時掛起「風球」,讓港內、外都得到颱風程度的訊息。樓頂上的長杆,就是用來掛起颱風信號的標誌。小時經常經過,就看見一個個巨型標誌堆放在裏面露天空場的一角,那時還未知那些就是颱風訊號的標誌。每當颱風襲港時,從家中的後窗望出去,就知道掛起那號風球了,因為那時還未有高樓大厦的阻擋。




 《樓頂是掛颱風信號標誌的杆條》


說起颱風訊號,自1884年開始,香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就會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香港。1907年開始,用燃放炸藥的巨響代替鳴砲的方法,沿用到1937年為止。

1917
年,香港初次使用1至7號信號代表風暴情況。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1931
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通常2、3、4號信號甚少採用,因此,到了1930年代後期就被刪除。


1956
年在一號戒備信號及5-8號烈風信號之間再加上三號強風信號。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1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這信號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颱風信號的標誌的三代》

話說回來,到了1980年代,為配合興建地鐵港島綫,海事處大樓與前面的恆星戲院(新世界戲院)一併拆卸,於1987年重建完成,由莊啟程創辦的維德集團擁有,命名為維德廣場。

 

 

    《前維德廣場,現為無限極廣場》

2003
年6月,摩根士丹利以8.4億港元向維德集團購入當時的維德廣場,再於2006年3月以26億港元售給麥格理。


2010
年7月,李錦記以四十三億四千七百五十萬元向麥格理購入維德廣場,並在2010年12月17日改名為「無限極廣場」。





Wednesday, May 27, 2015

金鐘 Admiralty

電視節目中出現鄭寶鴻先生的訪問,他在訴說自己的珍藏名信片,講出了金鐘這個地名的由來。

鄭先生指出,原來以前那處有座建築物樂禮大厦 Rodney Building,屋頂外牆有一個報時鐘,人們每逢經過該處,就會對一對時間,亦因為那個鐘是金色,所以後來那一帶就叫作金鐘。


從上個世紀以來,灣仔皇后大道東接連皇后大道中一帶,已是香港海軍基地,稱為海軍船塢區,仍屬中環一部份﹔那一帶設有三軍司令官邸、威靈頓兵房、域多利兵房、美利兵房等大小兵房無數。金鐘這個名字出現了很久,不過從前沒有人單叫金鐘,而統稱「金鐘兵房」。而船塢那邊則稱為「鐸也」,從英文dockyard譯過來。


重光後,鐸也和兵房都漸漸退役,亦因為曾經被日軍佔用作殺戮之地,鬧得鬼話連編。而那一帶地方亦被視為典域,那時乘電車經過也有一片陰森森的感覺。直至70年代,這一帶亦開始作商業發展及興建起地下鐵路。1967年,政府將兵房及鐸也一段路叫作Queensway,中文為金鐘道,連接起灣仔及中環。在1970年,樂禮大厦亦被拆卸,金色的時鐘雖被拆去,惟留下金鐘一個名字,代表著一個區域和港鐵站。


網上廣泛說明金鐘一名的來源﹕【金鐘呢個名就來自金鐘船塢呢個海軍船塢,因為裏面有個金色銅鐘而來】,相信可以被否定了,其實很多船塢都掛有銅鐘,海軍船塢有個金色的鐘(bell) 絕不出奇,不可能引起眾人的注意,而樂禮大厦金色的報時鐘(clock) ,人們經過該處對時的行為更是「大眾化」,而樂禮大厦就在金鐘道上,所以樂禮大厦的金鐘來源應更為正確。


Admiralty
,中文就是海軍司令部,故此該地英文叫作Admiralty則順理成章。




《鄭寶鴻先生的樂禮大厦名信片,尖頂處圓型就是那個金色的報時鐘,地點應是以前軍器廠街警察宿舍的隔鄰》


《1950年的海軍船塢地圖》

Wednesday, May 6, 2015

街頭公告員

前年2013年,英國的小喬治王子出生後,town crier(街頭公告員)Tony Appleton在倫敦瑪利醫院外公告大眾。前幾天,他再為小公主Charlotte的誕生公告天下。這位人兄不是原本請來的街頭公告員,而是另一個鎮的街頭公告員,來倫敦只是趁熱鬧,他向記者說,若他不是穿著街頭公告員的「制服」,恐怕不能在聖瑪利醫院外的石級上,公告英國的小王子和小公主的誕生

 

在倫敦一些景點,如Tower of London,很多時會被一位town crier的大叫被嚇著的。究竟他們是何方神聖?

街頭公告員/叫喊員或搖鈴人town crier/bellman,是由法院聘請到街上叫喊的人員。

 

這個傳統要追溯到 18 世紀的歐美市鎮。在英格蘭一些小鎮,因為很多人還是文盲,不懂看文告、當地法例,墟期或市場廣告等,於是便要由街頭公告員/叫喊員到街上叫喊宣讀。

街頭公告員/叫喊員通常會精心打扮;他們穿著紅色和金色的長袍、 白色馬褲、 黑色的靴子和戴上三角帽子,手持搖鈴,在市鎮的街道上邊搖邊大聲叫喊,吸引人們的注意。在他們喊出公告之前,會喊「OyezOyezOyez! 」,即叫人們肅靜和留心聽公告。街頭公告員/叫喊員不單是男子,還有很多婦女參與。

 

除了用搖鈴去吸引人們的注意外,有些地方會使用另一些工具。在荷蘭,他們用銅鑼;在法國,則使用鼓或狩獵的號角。

到了20 世紀初,街頭公告員在北美洲一些地方仍然存在。1904 年,洛杉磯及鄰近的幾個城鎮都有官方的街頭公告員。目前,位於Cincinnati Mariemont 村,仍然雇用街頭公告員,跟數個新英格蘭(New England)小鎮一樣。

在街頭公告員這工作逐漸息微後,便成了民間的玩意。從20 世紀的後期開始,不時有非正式和正式的街頭公告員比賽舉行。後來,有些城市和城鎮純粹因典禮儀式才恢復街頭公告員這職位。

 

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從 1990 年代中期起,許多地方議會都恢復街頭公告員一職。許多都是名譽任命或兼職僱用的。截至 2010 10 月,共有 144在英格蘭和威爾士城鎮,設立了Ancient and Honourable Guild of Town Criers,供他們註冊,成為正式的註冊街頭公告員。他們主要在公民活動和慈善活動中執行禮儀職責。在某些情況下,好像在Royal Borough of Kingston upon Thames,街頭公告員也是 Tipstaff(法庭文書)

 

在加拿大和美國,現有幾個街頭公告員協會;包括the Ontario Guild of Town Criers, the Nova Scotia Guild of Town Criers the American Guild of Town Criers

在澳紐,截至 2010 10 月,the City of Sydney, City of Hobart, City of Greater Geelong, City of Portland, City of Ipswich, City of Gosford, City of Salisbury, Gold Coast City其他22個地方議會,都有官方的街頭公告員。紐西蘭則有15 個城市僱有官方的街頭公告員。


Saturday, April 18, 2015

丁蟹效應

偷食禁果!



這是一個curse詛咒吧!應該叫丁蟹咒或秋官咒,Ding Hais Curse 或 Adams Curse。鄭少秋就是原名叫「創世」和洋名Adam,所以跟這個詛咒連在一起!

20125月,無線播影「心戰」時,在劇集上演前,只是出現喧傳片,已出現跌市了,播完第一集翌日clicked電腦一看,真行跌市日。或者他不是主角吧,只連跌幾天就是了。

維基也有解說丁蟹效應:
丁蟹效應(Ding Hai EffectAdams Effect,又稱秋官效應)是香港股票市場的一個奇特現象。這個現象的內容,是當由香港電視演員鄭少秋(綽號「秋官」)主演的電視劇集在兩家免費電視台播出後,股票市場便會突然急劇下跌。從科學角度來說,這只能算是一連串的巧合;但仍有不少人認為丁蟹效應真有其事,甚至連跨國證券經紀里昂證券也於20043月曾為此發表研究報告,使這個現象受到一些其他國家的投資者所認識。

 199210月,香港無綫電視播放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大時代》。故事講述由鄭少秋飾演的丁蟹,經常在股票市場的熊市中藉着拋空恆生指數期貨而獲取暴利,恰巧當時香港股市暴跌,令不少股民損失了很多。此時開始了有「丁蟹效應」一詞,而在接下來的十多年,幾乎每當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集播放時,股票市場也會有顯著下跌。

今回又重播《大時代》,不知會否出現什麼效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