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30, 2015

海事處大樓

   

  










《干諾道中的海事處大樓正門》
 

中、上環已拆卸的舊建築物中,除中環郵政總局外,最懷念的還有上環林士街和干諾道中的這座海事處大樓。它並沒有中環郵政總局的雄偉,若不是昔日在上環區海皮一帶上班或在內街居住的街坊,對這座建築物,必然毫不認識,雖然偶然會在網上見到,但比中環郵政總局還少有介紹,就讓它淡然被忘記,要算是現在提及那一帶,人們只知道鄰邊的新世界戲院、永安和先施等等。也難怪,因為另外一座海事處大樓就建築在附近的新海旁,這座舊的,就無辜地被人遺忘得一乾二淨了。一手做成的,和中環郵政總局一樣,又是港鐵!
 

 


《右鄰(圖左)為李寶椿大厦,月宮酒樓就在頂樓,後面為新世界戲院,隔著林士街為左鄰(圖右)的永安百貨》


1900
年代,船政署新大樓在新世界戲院背後的干諾道中落成,旁邊的一條街道便以在位多年的船政司(Harbour Master)霖士(Robert Murray Rumsey)命名,在1905年5月11日正式刊憲。船政署新大樓後來輾轉用作海事處辦事處。


海事處辦事處這座建築物,昔日還有一項任務,就是為天文台在熱帶氣旋(颱風)襲港時掛起「風球」,讓港內、外都得到颱風程度的訊息。樓頂上的長杆,就是用來掛起颱風信號的標誌。小時經常經過,就看見一個個巨型標誌堆放在裏面露天空場的一角,那時還未知那些就是颱風訊號的標誌。每當颱風襲港時,從家中的後窗望出去,就知道掛起那號風球了,因為那時還未有高樓大厦的阻擋。




 《樓頂是掛颱風信號標誌的杆條》


說起颱風訊號,自1884年開始,香港已經採用一套以圓柱形、球形和圓錐形為信號的系統,向港內船隻發佈關於熱帶氣旋之情況及大約位置的消息。當熱帶氣旋迫近香港的時候,就會鳴砲警告居民烈風將會吹襲香港。1907年開始,用燃放炸藥的巨響代替鳴砲的方法,沿用到1937年為止。

1917
年,香港初次使用1至7號信號代表風暴情況。其中2號至5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


1931
年更改為1至10號,其中2號及3號分別表示強風由西南及東南方向吹襲香港,4號為非本地信號,5號至8號分別代表來自西北、西南、東北或東南四個方向之烈風,9號則代表烈風風力增強,10號代表颶風吹襲。通常2、3、4號信號甚少採用,因此,到了1930年代後期就被刪除。


1956
年在一號戒備信號及5-8號烈風信號之間再加上三號強風信號。

   
為了避免引起公眾之混淆,由197311日開始,5號至8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八號西南、八號東北及八號東南4個信號代替。這信號系統一直沿用至今。


 

    《颱風信號的標誌的三代》

話說回來,到了1980年代,為配合興建地鐵港島綫,海事處大樓與前面的恆星戲院(新世界戲院)一併拆卸,於1987年重建完成,由莊啟程創辦的維德集團擁有,命名為維德廣場。

 

 

    《前維德廣場,現為無限極廣場》

2003
年6月,摩根士丹利以8.4億港元向維德集團購入當時的維德廣場,再於2006年3月以26億港元售給麥格理。


2010
年7月,李錦記以四十三億四千七百五十萬元向麥格理購入維德廣場,並在2010年12月17日改名為「無限極廣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