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 2014

馬票

英國人統治香港後,引入賽馬活動,後來賽馬由本來的純體育運動,變成了賭博活動的一種,亦漸漸滲入香港的民生之中,而「馬票」,則成為了賽馬會和香港的歷史。

馬票
(音馬標),是香港早年舉辦的結合賽馬攪珠的一種彩票,由香港賽馬會
發行。馬票在早期的香港社會廣受市民歡迎,特別在馬票的開獎結果配合馬會的重要賽事。 最早的馬票是在1920年中發行,當時每張十元,對象只是馬會會員,因此頗為昂貴。1930年起才對公眾人士發售,每張一元,戰後的馬票售價為每張港幣二元。除了馬會外,發售馬票的機構還有東華醫院、維多利亞遊樂會等。
 
↑1926年發行的馬票

↑1934
維多利亞遊樂會發行的馬票

↑東華醫院發行的馬票


馬票可分為大馬票與小搖彩兩種,先以攪珠方式產生入圍號碼,並將有關號碼隨機各編配一匹馬,當中只有部分馬匹會在指定的馬票賽事出賽。該賽頭馬對應的馬票即為頭獎馬票,二獎馬票和三獎馬票亦依此而定,其餘入圍號碼可得現金獎。


↑1935年發行的第一代馬票,票價是一元


↑↓1927年及1941年打比大賽馬票


大馬票於1933年之前每年只舉辦一次,1933年開始每年舉辦兩次,而由於廣受歡迎,翌年更增至每年四次。分別是廣東讓賽、香港打吡、遮打盃和皮亞士紀念盃。因應舉辦馬票賽事時的季節,大馬票亦稱為春季大馬票和秋季大馬票。秋季大馬票以廣東讓賽作為開獎賽事,而夏季大馬票則以香港打吡大賽的結果開獎。大馬票頭獎彩金由早期的數十萬港元,至後期超過100萬港元。





↑1956、7073年的廣東讓賽馬票
↑1958年皮亞士紀念盃馬票以香港海岸景觀為背景


↑19
72年盃賽大馬票

小搖彩則於馬季期間每月開獎一次,彩金由早期約1萬港元,至後期約接近10萬港元。
馬會售賣馬票的地點有中區的太子行及德己立街,九龍則為加士居道口普慶戲院旁。當時有不少「馬票女郎」及「男郎」,他們多在碼頭、茶樓及繁盛街口兜售,每張二元一角。
 

↑↓小搖彩馬票

日治時期,日軍當局亦有發行馬票。


↑↓日治時期的賽馬入場券香港賽馬會的名稱都變成了「香港競馬會」
 

馬會的名稱由1960 的香港馬會( THE HONGKONG JOCKEY CLUB)改成了1961年的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THE ROYAL HONGKONG JOCKEY CLUB),這是在1960年英女皇訪港之後而更名的。


↑1960
1961年的小搖彩馬票,留意馬會的名稱的改變


↑1961
年的馬票馬票,多了英皇御准字樣

19621972年間,當局於馬兒歇暑期間發行「政府獎券」以慰馬票迷「相思」之苦。


↑1963
年發行的香港獎券

六合彩於19767月推出,讓市民有更多機會贏取更豐厚的獎金,頓時深入民間,馬票相對不受歡迎,於1977年後,便停止發售。


↑19
77年發行的馬票


1999年,馬會為慶祝千禧年而重新舉辦慈善大馬票,共分20款,每張售20港元,以200011日凌晨舉行的千禧盃作為開獎賽事。20091115日,為慶祝香港賽馬會成立125周年,復辦「125周年紀念馬票」,頭獎是約值1,250萬元的足金。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