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9, 2014

日治時期的拘留營

今日講到日本,大家會很雀躍,壽司、魚生、鐵板燒、豚骨拉麵等等,令人垂涎;還有去日本「濕平」,來個血拼回來。好像沒有人記得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港人渡過了一個淒涼的三年零八個月,這樣去吹捧日本,會否覺得有點兒「漢奸」呢?太政治的不方便說了。

有沒有想過,日人侵入香港後,除了中國人受難外,很多西方國家居港的國民,亦同樣受過日軍的凌辱,因為他們的國家都是跟日本對著幹的。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從1939年起,各國已開始撤僑,英國亦有撤僑的措施,但當時很多英國人認為無此必要,亦有英籍華人不滿英國只接收歐洲族裔的英籍人士,引起不公,英國便將撤僑行動,由强廹性改作自願性了。很多英國僑民就趕不及回去。而美、加則以當地日人來交換,故最快接走僑民,拉丁美洲等國的人士,亦相繼被接走。

1941 12 月,英聯邦部隊敗於日本,英聯邦除了給日本賠償外,英聯邦公民亦落入日本的手中。日本通過與兩名香港政府官員、 醫療服務主任和輔政司協商後,選了赤柱監獄一帶(不包括監獄本部)和接連的聖士提反學院來用作拘留營,禁閉英聯邦公民和少數其他敗於日本的國家的公民。

19421月,日軍召集敗國公民在美利樓報到,有報到的人士就被安置到上環的空置妓竂暫住,等候帶走,17日後,各人被移置到赤柱拘留營,被尋獲而沒有報到的,也被拘留在赤拄的營內。















赤柱拘留營的地圖

赤柱監獄的部份,是監獄外的監獄官員俱樂部,作為食堂、 幼稚園、 天主教教堂和康樂中心。另外兩個宿舍,分別為獄警和印度宿舍。獄警的宿舍為大型單位,每個單位拘禁三十名人士;印度宿舍單位較小,每個單位拘禁七名人士。一間印度獄警宿舍則變成了一家醫院,稱為Tweed Bay Hospital。還有監獄監督和監獄醫生的宿舍,則成為日本軍營的總部。

初期,營地的公共衛生設施很差,隨處皆是灰塵、泥土、老鼠和蟑螂糞便、煙蒂和死老鼠。












被拘留人士在營內死前刻在牆上的字跡















拘禁7人的房子



















被拘留人士每餐領到的食物


雖然醫療設施的不足,被拘禁者之中有醫生、牙醫、藥劑師、培訓的護士和一大批志願輔助護士;因此,根據歷史學家G. B. Endacott的載述,營內沒有重大疫症發生,最常見疾病是瘧疾、營養不良和其相關的疾病、腳氣病和糙皮病。主要間題是醫療用品和設備的短缺,肥皂和消毒劑缺乏。有121名被拘禁人士在營中因病死亡,而半數為50歲或以上者。

資料顯示,從年初1月,1942年至19458月日軍投降的44個月,赤柱拘留營共拘禁了約2,800人,包括1,370名男子和 858名婦女;28616歲或以下的兒童,當中有994歲以下的幼童。

 

















抗日勝利後在營外升起英國國旗


拘留營回復職員宿舍的樣子

資料來自:Hong Kong Internment, 1942-1945: Life in the Japanese Civilian Camp at Stanley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Studies Series)
圖片來自:Imperial War Museu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