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31, 2013

倒數 - 蘭桂坊


又是除夕倒數的時候。倒數最熱鬧的地方,當然是中環的蘭桂坊了。



21
年前的除夕夜,應是元旦日零晨,該處就發生了舉世知名的一宗慘劇。記得當時剛在巴黎旅遊,在酒店睡夢中聽見電視BBC的新間報道這個「Hong Kong New Year Tragedy」,嚇醒了,見到地圖着色了港島中環半山那部份,以為山泥傾瀉事件,正是家園所在一帶,於是立刻急電回港,相公趁夫人外遊,在家中竹戰,竟懞然不知有大事發生了!家園無恙,才安心下來,惟有細看新聞,才曉何事。

事件現在想起,仍感恐怖!



當時接近元旦倒數,蘭桂坊聚集近
2萬人。場面開始失控,有人噴射氣罐式綵帶、噴灑啤酒及汽水、擲扔酒瓶甚至磚塊,更有人焚燒報紙。199311日零時十分,有人首先跌倒,人群如骨牌般相繼倒下,同時威靈頓街不斷有人群踴入,令人群互相踐踏,有人甚至被四層的人群所壓。
事件共造成21人死、63人受傷。是香港開埠以來最多人死亡的人踩人事故。大部分死傷者為青少年及外國遊客。


↑事發後的救援


有不少市民認為出事現場上方懸掛的藝術海報,以一個眾生相合桃雕刻為圖案,反映了慘劇的情況跟死亡人數,加上週刊廣泛的報導,令傳言一直流傳。



 
↑眾生相合桃雕刻為圖案

事故之後,開始控制人潮了。



↑今日的蘭桂坊
 

這遍蘭桂坊,有著悠久的歷史。

很多人以為,這地方俗稱「爛鬼坊」,以其洋人集散而得名。後因不雅而易名今日之「蘭桂坊」。其實絕非如此!「蘭桂坊」在開埠初期已存在。當時只是一條內街,近代才變為一個「坊」。

開埠時,D'Aguilar(德忌笠)為當時的英軍總司令及副港督,他的官邸建於中環一條街上,於是街名隨著被名為「德忌笠街」,近代不知何故,被譯作「德己立街」。與此同時,當局亦在德忌笠街開闢了一條曲尺形內街,但沒有街名。

1850 年代,一位李姓商人購買了這內街的多幢樓宇,獲得了命名權,於是,他以「蘭桂騰芳」喻意子孫昌盛而為此街命名為「蘭桂芳」。街上亦有一間「楊蘭記茶社」,中國的外交官張德彝經港赴外國考察時,亦曾在此茶社(樓)品茗。

1906 年,廣生行在蘭桂芳18 號開設,稍後才遷往上環德輔道中。


↑由皇后大道中望德己立街,約1905年。

↓30
年代由威靈頓街上望德己立街,該處花檔林立,那些圓形的花牌並非全部是弔唁仙人的花圈,因為昔日恭賀開張的花牌也是這個形狀的。






↑1953 年時期由榮華里望蘭桂芳,那些拱形橫頂在香港已不復見,數月前在澳門仍可見到。


50年代,由蘭桂芳上望德己立街

直到1970 年代初,蘭桂芳及德己立街,仍為一傳統華人社區,大部份地舖仍作住宅用途,不少舖前設有「趟櫳」(木枝攔閘)及雕花木門用作住宅,跟咫尺之遙的皇后戲院一帶的大道中之繁華,彷如兩個世界,可謂旺中帶靜。


當時這裏已匯聚了不少中國抽紗公司。1973 年後,這一帶開始繁盛,一位江姓商人在蘭桂芳與德己立街交界,興建了一座商業大廈,樓下設有一間配置「七彩幻燈泉」的建煌食廳,並有一間建煌超級市場。(Madam中學時經常光顧) 其後,很多商舖,尤其是時装店,不斷在附近開設。

1980年代,盛智文投資3200萬港幣購入一幢大廈,將它翻新變成西式餐館,得到很多外籍人士光顧,漸漸吸引大量西式飲食和消閒場所在此開業,並隨之成為蜚聲世界的「蒲點」。



↑這堵石牆至今仍存在(雲咸街往德己立街處)




Sunday, December 29, 2013

保育

現代興講保育。保育是好事,保留著一些以前的建築,可給人懷念一下往昔的人和事。

保育建築物,需要勞師動眾嗎?似乎沒有此必要罷!

保育需要金錢,是絕對的。但現今的保育,往往跟利字掛勾。很多昔日舊建築,話作保育,翻新一轉,頓變成高級餐廳、酒店等,成為吸金的工具。

剛巧前兩天有緣地給Madam接觸到兩座昔日舊建築物,它們今日的用途,截然不同。

先看看這座前癲狂院 - 高街域多利精神病院(其中一座) ,這幢在1891年興建的建築物,用紅磚和花崗石為建築材料,現為東邊街美沙酮診所,而服務的對象,是正在戒毒的濫藥及吸毒者。它沒有特別被翻新,只作為一般公立診所及寫字樓的用途。



這座昔日癲狂院,不知為何如此幸運地被保留下來。它亦不太被人知曉;若不是往那處服用美沙酮的人仕,不一定知道有這個建築。而這處地方,亦好像要保持其神秘感的,在外張貼著「不准攝影」的告示;身為二級歷史建築物,為何如此神秘呢?

另一處的昔日建築,是尖沙咀的1881 Heritage,即前香港水警總部。這座有128年歷史的古蹟被木子地霸於2003年投得營運,結果外圍被改建得面目全非,當年的樹、山全部夷平,整座古蹟現時充斥著名店及豪華酒店,就這樣淪為發展商的私人物業。










Tuesday, December 17, 2013

精神病與監獄

精神病與監獄,兩者何以扯上關係呢?

原來精神科有一項叫「法醫精神科」,是為涉及刑事罪行的精神病患者,提供臨床評估及治療。具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精神病患者,也會被轉介到法醫精神科,以便得到專業指導及治療。

香港開埠初期,因沒有精神病院的設立,外籍的精神失常者會被禁於奧卑利街中央監獄 Victoria Gaol (後域多利監獄)的「癲房」,等候遣送回國。那時的中央監獄,當然沒有精神科的服務,而那些外籍精神失常者,便要送回自己國家接受治療。



↑外籍的精神失常者會被禁於奧卑利街中央監獄 Victoria Gaol (後域多利監獄)

到了1884年後,當局在高街設立域多利精神病院,收納精神失常者,而域多利精神病院的精神科醫生,會定期到各監獄,為覊留的犯人,提供精神評估服務。到1961年,青山醫院正式投入精神科服務,設立了兩個收症病房,分別為十號房(男房) J(女房),收容涉及刑事罪行而須入住精神病院接受觀察及治療的人土。而域多利監獄,亦設立精神科觀察單位,為需要精神評估的病人提供服務。

1972年,監獄署(後懲教署) 設立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取代了域多利監獄的精神科觀察單位,接收已被法院裁定有罪而須監禁治療的精神病犯人(醫院令Hospital Order) 懷疑患精神病的還押疑犯。同時會為其他監獄(後懲教院所) 的犯人提供精神科治療和評估。

 








←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

自此,青山醫院的精神科醫生開展到診服務至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提供精神科治療收向法院提交疑犯的精神狀況評估報告。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亦會轉介刑滿出獄但仍需進一步評估或治療的精神病患者到青山醫院繼續其治療及復康計劃。




Monday, December 16, 2013

昔日精神病院


高街有間鬼屋,很多香港人都知道,而在傳說中,鬼屋前身乃是一座神經病院。

在歷史上,高街鬼屋本來是國家醫院的護土宿舍,只是後來宿舍部份撥作神經病院女病房而已。正式的神經病院名為域多利精神病院,位於西營盤東邊街旁從高街至般咸道一段,即現在的東邊街美沙酮診所和戴麟趾康復中心的位置。

新舊地圖對比



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高街鬼屋(國家醫院女護士宿舍)

香港開埠初期,沒有設立精神病院。那段時間,外籍精神病人會被禁於域多利監獄(當時叫中央監獄 Victoria Gaol),等候遣送回國;華籍病人則囚禁於東華醫院「癲人房」的暗室內。



 中央監獄 Victoria Gaol,內設癲房,關禁外籍精神病人,待遣返原地


東華醫院設有華人癲房


直至1875年,當局將荷李活道和鴨巴甸街交界的一間破屋,作為第一間臨時神經病院 (地點為現時仍存在的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位置) 1880年,臨時神經病院遷往醫院道(國家醫院的位置) 。那時代的神經病院,被稱為癲房或癲狂院。

1884年,當局在西營盤東邊街盡頭興建了一所外籍人士精神病院(現戴麟趾康復中心的位置)。而在1891年,當局又在前面東邊街建立華人癲房(今東邊街美沙酮診所的位置)1906年,立法局通過法例(The Asylum Ordinance) ,將兩所癲房合併,成為附屬國家醫院的高街域多利精神病院Victoria Mental Hospital,到瑪麗醫院在1937年落成,域多利精神病院才獨立。

域多利精神病院共供應84個床位,故常出現擠迫情况,為了舒緩病床不敷應用,院方便在東邊街另一旁的國家醫院女護士宿舍撥作女病房。

























↑ 1940年代,圖片看上去像是三部份為一座建築物,其實應非該是三座建築,當中還隔著一條東邊街


1961327日,新界青山(屯門區)的青山醫院啟用,才取代了域多利精神病院。

外籍人士精神病院在1960年代末拆卸後,改建成戴麟趾康復中心,提供精神科門診、社區精神科、日間醫院、老人精神科等服務。華人精神病院仍然保留,初期地下改為麻瘋病診所,一樓改為霍亂病院,1972年起改作美沙酮診所。



昔日華人精神病院(東邊街美沙酮診所)


Friday, December 6, 2013

hku - 塘西香港大學

文載於:
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articles/758113

昔日「塘西」,乃香港著名的「風月區」,亦帶領著西環的發展及興旺。

塘西一帶,在「風月區」的背後,就是香港的高級學府:香港大學。

1903
年,港府因要管理當時的衛生問題,下令所有在人口密度高的水坑口及皇后大道西一帶的妓寨,遷往石塘咀。石塘咀原為石礦場,政府將它平整,用作發展,所以就將妓寨移徒到該處,限期至1906年。19038月,石塘咀屈地街旁的填海地推出拍賣,被發展為酒樓和風月區。現時仍縈繞不少人腦際的「塘西風月」歷史,便從此開始了。

所謂「塘西」,是指西營盤「龜背」
(今聖類斯中學對落的小山崗)以西,屈地街旁煤氣公司後鄰迄至卑路乍街的一段皇后大道西,以及縱貫的山道及山道旁的南里和德輔道西。1930年代,自香港大學對開處通往德輔道西的山道,建有一條大水坑,故塘西又叫「新水坑口」。

很多昔日的塘西地方現在已不存在,消失了的有遇安台連接南里、和合街、日富里、堅尼地城新海旁、加倫台,甚至公眾殮房所在的保德街。這一帶除了各家「持牌」上、中、下等妓寨外,還有大小酒樓、俱樂部、樂社(八音館)等。亦有戲院如太平、新新影畫,遊樂場如太白樓等配套設施非常完善。不少這一帶的樓宇,亦成為「紅牌阿姑」的私人香閨。一時間,塘西成為馳名的銷金窩,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的勝地;並成為香港大學的近鄰。

1923
年,港紳周壽臣在定例局(立法會)提出將香港大學遷移,他認喎「大學為潛修之所,不宜附近石塘咀。再者,大學應有遊戲廣場,故應在九龍建校。」但反對者指出「大學生得教員善教化,雖近石塘而不致染其惡習,若自暴自棄者,雖遠離妓院亦不能阻其狎遊。若因石塘之喧呶,宜將妓院他遷!」

由於反對派議員者眾,他們對港大師生及教員的「善教化」投信任票,所以港大才得以迄今仍存於此。

這又是一個「邪不能勝正」的好証明。






↑1915年的塘西



↑塘西風月區地圖






↑約
1880年石塘咀,煙窗旁是屈地街,右方是「龜背」的皇后大道西





↑約
1905年從薄扶林道望塘西風月區全景,曲尺形的明渠是山道




↑約
1920年位於塘西山道頂的香港大學




↑1920
年位於石塘咀山道的茶樓


Monday, December 2, 2013

絕版20、50鈔票


圖文載於:
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articles/758190

翻起舊鈔藏集,發現數張已忘記它們曾經存在的50元紙幣。

1968
年,滙豐銀行發行的50元紙幣,設計以藍色為主,隨後,渣打銀行也在1970年起發行起藍色的50元紙幣來。

1985年起,兩間發鈔銀行的50元紙幣除了面積縮小外,也改為紫色主調。在1993年,因應香港主權移交日期漸近,兩間發鈔銀行更改了原本帶有英國色彩的鈔票設計,但顏色沒有不同。1994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即後來的中銀香港)也加入發行紫色的50元紙幣。

50
元紙幣早在19世紀中,已由當時的香港上海匯理銀行(後來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後來的渣打銀行)及印度倫敦中國三處匯理銀行(後來的有利銀行)發行,直至1941年香港淪陷為止。



滙豐銀行於1968年至1983年間發行的香港50元紙幣》



《渣打銀行於
1968年至1983年間發行的香港50元紙幣》

然而,香港金融管理局在2002年發行了紫色的10元紙幣,3間發鈔銀行為了避免两種紙幣混淆,在2003年重新設計50元紙幣時,全部改以綠色為主色,當中渣打銀行的新版50元紙幣,不再採用「獅子踏球」圖案,改用舊版20元鈔票的「海龜」圖案。由於回收步伐甚快,舊版的紫色50元紙幣已較少流通,尤其是渣打銀行和中銀發行的。



《已絕版及回收步伐甚快的50元鈔票》
 

1985年渣打銀行才發行香港首款20元紙幣,並以綠色為主調,翌年,香港上海滙豐銀行也開始推出綠色的20元紙幣。到了1990年,滙豐銀行的20元紙幣設計改以桃色印刷。

1993
年,兩間發鈔銀行因應香港主權移交日期漸近,更改了原本帶有英國色彩的鈔票設計。不過,渣打銀行的紙幣顏色沒有改變,而滙豐銀行的紙幣卻改為灰紫色。到了1994年,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即後來的中銀香港)也加入發行淺藍色的20元紙幣。

可見20元紙幣的歷史並不悠久,剛面世時,只是輔助10元紙幣,所以發行數量遠少於10元紙幣,但自從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分別於1993年及1996年停止發行10元紙幣後,便開始大量發行20元紙幣。另一方面,發鈔銀行停止發行10元紙幣後,原有的10元紙幣被民眾大量收起,流通量大幅下降,20元紙幣很快便成為最廣泛流通的鈔票。另一方面,由於50元紙幣的發行量偏低,當市民以100元紙幣購買50元以下的東西,找續時,經常都很少收到50元紙幣。

渣打銀行後來發行的20元紙幣,已不再採用以前的「海龜」圖案,改用舊版10元紙幣的「鯉魚」圖案。而「海龜」圖案,則改在50元紙幣上使用,



《早期的20元鈔票》
2004
年,3間發鈔銀行的20元紙幣設計同時更改,顏色也統一為藍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