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地圖基本上是手寫和手畫的,相信一直以來,書寫中文時多夾雜繁、簡字體,都是隨「寫字人」的方便。而太多筆劃的字,也放不入地圖上。
有很多簡體字,其實是古時的正字,只是不知為何後來的人類越加越多筆劃罷!最多見是上網的「網」字,原本就是「网」這個寫法,才是「網」的正字;從「說文解字」有清楚的解釋;「网」還是540個部首之一。其他例子有:「气」、「冊」、「从」、「几」等。
記街前些時在網上看過以下一篇文字,可說明一下簡體字罷!
【這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跳出來攻擊簡體字,“簡體字是共產黨的發明”啦丶“共產黨強迫大家使用簡體字”啦丶“簡體字破壞中國文化啦”丶“簡體字破壞漢字結構”啦,他們這些貽笑大方的攻擊洽洽暴露了他們對簡化字丶甚至是繁體字的無知。
海外有人把簡化漢字當成共產黨的專利,未免太抬舉了共產黨。實際上,漢字簡化在國民黨當政之前就一直在不斷發展,即使是國民黨政府,當初也試圖推行簡化字,只是由於沒有後來共產黨政府的號召力而半途而廢。至於後來國民黨出於“凡共產黨支持的我們就反對”的政治目的,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反對丶攻擊丶譭謗簡體字,在臺灣及海外遺毒至今,甚至於多年前《世界日報》還長篇登載《簡化字就是紅衛兵》這種貽笑大方的文章,這是非常令人遺憾的。共產黨對漢字簡化的主要功績,就是把以前主要存在於知識界和民間的漢字簡化字化為國家政策,積極推行,並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大陸上推出簡體字大概是在1956年之後的一段時間。從勞動量上分析,寫起信作起文來,寫簡字的速度確實是比寫繁體要快得多。所以簡體字在大陸的推而廣之,並沒有什麼人抱怨和抵制。但臺灣方面的"正統派"卻常常斥簡體字為不倫不類,有違祖宗之法而不能接受。對於這一點,我是不以為然的。簡體字的始作俑者,正是當年的國民政府。可惜的是國民政府早已把此事“忘”得個一乾二淨。
簡體字的主要參考來源是王羲之的正草十七帖。年齡也在1500年左右。也有部分從宋朝徽宗的行草千字文"天地玄皇,宇宙洪荒"中衍出。雖晚了近500年,但於今日來說,也是古董文物得可以。所以實在來說,簡體字並非是共產革命的產物,而是我們祖宗的寶貝遺產。我曾有幸與幾位來自臺灣,國學根底很深的老先生聊過簡體字的問題。對於簡體字主要源於草書這一點,他們是知道得很清楚。他們認寫絕大部分的簡體字,也非難事,因為那本身就是正草的寫法。
反對漢字簡化的一個理由,是繁體字符合漢字造字規則,雖然難寫,卻要比簡體字容易認。其實漢字演變到楷書,不管繁、簡,都已是面目全非了,真想知道一個字的由來,至少也必須懂得小篆甚至甲骨文,而教兒童認字的小學教師,哪會有這樣的功力?即使有水準高超的小學老師,能把某個字為何這麼寫講得頭頭是道,又豈是小學生能領會得了的?用繁體字的各位平心靜氣地想想,自己當初認字時有多少字是通過瞭解字源才記下的?恐怕絕大部分字都是靠死記硬背記下的吧?既然都是死記硬背,當然是筆劃較簡單的簡體字好記好認好寫。
有一些簡體字,本來是古字,比繁體字更符合造字規則,我舉兩個例子。
先說“众(眾)”字。簡體的寫法是三個人迭一塊,這是“众”字的最原始的寫法,甲骨文就已經這麼寫了,就是《周語》所謂:“人三為众。”非常地好認好解釋。可是繁體字的“眾”字,有多少人知道它為什麼那麼寫?原來它的下部,實際上也是三個“人”,只不過變了樣了,不說還不容易看出來;而上部呢,根本就是寫錯了,本來的寫法應該是一個橫著的“目”,《說文》解釋說:“目,眾意。”我琢磨它的意思,大概這個“目”應該是“綱舉目張”的“目”,也就是網孔。網孔密密麻麻的,確實是“眾意”。既然“三人,众意”,“目”也是“眾意”,未免重複累贅,去掉這個含義不明顯而且寫錯的上半部,剩下原本的三人,不是很好嗎?
再來看“从(從)”字。簡體的寫法是兩個“人”字並在一起,這也是“从”的最古老寫法,也見於甲骨文,取“兩人相从”之意。繁體的“從”可就不太好解釋了,它的右上角,是兩個“人”,保留了“从”的最初寫法,可是其他部分呢?我們對照小篆,才發現這個字也是寫錯了,它的雙人旁和右下角應該合在一塊,成為一個表示行走的偏旁,這大概是在小篆的時候才添上去的,楷書再把它割成兩半,可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類似這樣的簡體字還不少,比如“尘(塵)”、“礼(禮)”、“云(雲)”、“电(電)”、“须(須)”、“处(處)”等等,不一一解釋了。 簡化的“国(國)”字也絕對不是郭沫若等人的胡謅,而是非常早就在民間通行了,是最通行的寫法,而且還流傳到了國外,日本、韓國也都這麼寫。 簡化字從來不是某幾個人的自創,文字改革委員會在確定簡化字時,遵循一條總原則:“述而不作”,即只整理古來或民間的寫法,不自創。】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