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香港一座監獄在在這條街上建成,名為中央監獄(Victoria Gaol) ,後來才改名為維多利亞監獄,即後來的域多利監獄。而這街道的命名亦是與監獄有關。
倫敦老城區有一座著名的監獄,名叫奧卑利監獄, 有四百多年歷史,是英國法治的象徵, 任何人一經法院判刑,即送到奧卑利監獄服刑;而奧卑利街就是用這監獄命名。
倫敦的奧卑利監獄 Old Bailey Prison
最初建成維多利亞(域多利)監獄時,並未有奥卑利街,到了1857年,中央警署建成,後面的維多利亞監獄又被擴充。後來,當局要開闢道路連接堅道與荷李活道時,在監獄旁邊開闢了這條斜街,這所香港最古老的監獄,與英國最古老的法治監獄倫敦奧卑利監獄相似,所以便用奧卑利命名,成為奧卑利街。
奧卑利街又被叫作「長命斜」,並不是因為它又長又斜,而是因為另一個監獄的故事。
開埠初期,罪犯一般是公開執行死刑的。
據說當時被關進中央監獄的囚犯若被判死刑,便要轉送往西營盤警署等待行刑。因此,留在中央監獄的囚犯相對比較「長命」,故中央監獄及中區警署外的斜路,便有「長命斜」的別稱。
自一八五六年起,死刑開始在域多利監獄裏執行。但到了一八九五年一月二十九日,才在域多利監獄執行第一宗死刑,一名罪成的海盜就是以絞刑處決。
當時行刑地點在B倉至D倉之間的空地,較接近亞畢諾道,死囚亦是囚禁在較接近那一邊的死因倉,其他囚犯則囚禁在較接近奧卑利街那一邊。所以,能從奧卑利街門口出獄者即非「短命」的死囚,而從這條路去探監的人,探望的都是「長命」的囚犯,「長命斜」便因此而得名。這是有關「長命斜」的另一個故事。
亞畢諾道一邊的域多利監獄,石級為贊善里
贊善里以東的一部份域多利監獄(亞畢諾道那邊)
贊善里以西的一部份域多利監獄(奧卑利街那邊)
直至1937年赤柱監獄建成後,死刑才轉到赤柱監獄執行。
現在的域多利監獄滙合两鄰的中央裁判署及中央警署,已成為政府保育及活化的建築群。
P.S. 在香港未有正式的精神病院前,域多利監獄也有「癲房」以禁閉等候遣送回國的外籍精神病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