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6, 2013

中西區的老店

圖文載於:
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articles/757895

地霸不斷擴展版圖,以往的旺舖在今時今日當然不再存在,很多昔日的老店,很值得我們懷念。



↑由皇后大道中望砵甸乍街,約 1950



由皇后大道中望閣街,約1935



↑由皇后大道中望閣
1989



↑由中環街市西望皇后大道中,約
1958



↑化工原 同文街,1992


↑接近卑街的皇后大道中,1992


↑約1970 的得雲茶樓



↑接近卑街的荷活道,1992



↑皇后大道中近「二奶巷」(安和) 的藥廠,1992



↑位於士頓街的室和米鋪,俗稱卅間的位置,1989



↑皇后大道中望卑街,約1925



↑位於蘇杭街的「盒仔店,源吉2006



↑皇后大道中望卑街,1965



↑由皇后大道中望鴨巴甸街,約1964



↑皇后大道中接近鴨巴甸街的仁人酒,約1992



↑位於皇后大道中與文咸東街間的得雲茶樓1992



↑皇后大道中近孖沙街的店,約1964



↑由急庇街西望皇后大道中的店,約1915



↑由水坑口街東望皇后大道中,約1908



↑由中環街市西望德輔道中,約1958



↑界乎德輔道中與永和街間的先施公司,約 1930



↑德輔道中的永安公司,約1935



↑由上環街市(西港城)望德輔道中,約1964



↑干道中與急庇街間的店,約1949



↑接近摩臣街的永街,約1905


↑由太平山街下望東街,約1925



↑接近水坑口街的皇后大道西,約1900



↑又名「南北行街」及「米街」的文咸西街,約 1905



↑位於皇后大道西與和新街間的得男室,1989




↑由正街望皇后大道西,約1953。右方為多男茶樓


↑同一地點,1989



: 香港大學圖書館考部
提供 : 鄭寶鴻先生

永樂坊



文載於:
http://www.weshare.hk/madamebianca/articles/757809

記起小時候,每逢大節日,都會跟母親到「上環果欄」,即上環生果批發市場去選購水果。那個果欄沒有油麻地那邊的面積大,其他則沒有甚麽印象。找上環的舊照,怎樣也找不到。

經一番搜查,原來「上環果欄」就在上環街市後面,一個叫「十皇殿」的地方。

十皇殿在香港,是一個已成為歷史的地方,就是現在上環永樂街、文咸東街、摩利臣街交界一幅三角形地帶。

 
這一帶地方可追溯至1859年,有一個恐怖的故事。當年香港政府在該處第一次公開執行絞刑,即「問吊」死刑,後來亦有絞刑在這幅三角形地帶上執行,終於有人對公開執行死刑提出抨擊,並鬧到英國去,才由殖民地部著令香港政府加以改善。不過,公開執行死刑仍維持至1895才告停止,並移至域多利監獄執行。到赤柱監獄在1937年落成啟用後,死囚全部囚禁在赤柱監獄,而絞刑亦開始在赤柱監獄執行。

當地坊眾認為刑場冤氣大,便建立一座十殿閻王廟來鎮壓。其後這個「十皇殿」的三角位置,一直沒有建築,只作為休憩公園或進行節目的廣場。

「十皇殿」一帶,在1870年代,已闢為一個叫永樂坊地區,分為金融區的永樂東街和南北行區的永樂西街,而以「永樂」為名,亦可能是跟那裏「死得人多」有關。

永樂坊可說是早期華人的商業區,亦是很多華人發跡的地方。老舖和名店甚多,有余道生及余振強家族的昌盛金舖,李冠春及李子方家族創辦的東亞銀行,還有入口米商南和行及和發成船務公司、瑞昌西藥行等等。恒生銀行的前身恒生銀號亦是在永樂東街創業的。著名食肆有春園酒家、清華閣茶室、添男茶樓和平香茶樓。其他還有人和悅、永利威、陳太吉及黃廣善堂等多間老酒莊。

附近還有一座永樂街碼頭,即「三角碼頭」,亦為當時的客、貨運作出方便。
 
由「十王殿廣場」望永樂東街 

由摩利臣街西望「十王殿廣場」,正中是添男茶樓和南北行公所。

 
永樂東街的昌盛金舖,2002 年仍在

 
由永勝街(鴨蛋街)向永樂東街的舊樓,現為新紀元廣場

 
由摩利臣街望永樂東街,左方為清華閣茶室。

 

金龍酒家,左為永樂東街,右為德輔道中,現在已變為金龍中心,有桃源酒家。




 
「永樂街碼頭」即「三角碼頭」

(部份圖片來自松柏之聲)

榕樹頭

那天到油麻地榕樹頭附近的一間中學做講座。

就是喜歡這份工作,可行均港九新界,有很多機會去到一些平時不會專程去訪的地方,正如這個榕樹頭。

榕樹頭可說是一個很有歷史價值的地方,也是油麻地的地標「榕樹頭」現在是一個休憩公園,有數十棵年齡已超過百歲的參天老榕樹守護著廟街及天后廟。廟街,也是九龍一條無人不識的街道,是因這「榕樹頭天后廟」而得名。

↓長長的鬚,便知榕樹的資歷了









「 榕樹頭天后古廟」是全九龍市區最大的天后廟。原本 1865 年建成天后廟在官涌街市附近。曾經有碑記展示,油麻地天后廟在同治九年(一八七○)曾經進行重修,當時記錄了三百多個捐助者的名字。後來香港被甲戌風災的一次颱風吹襲,天后廟遭受嚴重破壞。到了1876 ( 光緒二年 ) 天后廟才搬到榕樹頭重建,當時的捐助者更達九百人,捐助者的名字全部刻在廟外一塊石牆上,早於十多年前,Madam曾見祖父的名字刻在上面,但今次重訪,已找不到石牆了廟門頂上的牌匾刻有「天后古廟」,並刻了「光緒丙子遷建」,以說明天后廟的背景。

當時榕樹頭就在海邊,漁民出海前都會向天后祈求平安,後來經過多次的的填海工程,現在離大海亦頗遠了。

廟宇內有多件歷史文物,包括門前的一對在清同治四年(1865)雕造的石獅及廟內的一口在光緒十四年(1888)鑄造的銅鐘。


天后廟位於觀音廟、城隍廟、觀音樓社壇,以及昔日書院的中央位置。除了正廟外,廟的兩邊還有福德廟。現在天后古廟兩旁則是觀音樓社壇、城隍廟、觀音古廟和華人廟宇委員會辦事處。











↑上海街一面的公園入口有道牌坊,內面寫著「風調雨順」,外面則「國泰民安」

 
↑相信是最古的天后廟


↑1950
年的榕樹頭


↑甲戌風災
榕樹頭


↑1960
年代油麻地一帶


↑1960
年代粵片中的榕樹頭


↑未復修前的天后廟


↑公園內的九龍壁(在廟的背面)